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逃避自由》─ 名為自由的詛咒

 


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Escape From Freedom

作者: 埃里希‧佛洛姆 Erich Fromm   / 譯者: 劉宗為


自我意識帶來不安

 

奇妙的人類與其它的動物不同,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個體逐漸擁有了「自我意識」,發覺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存在,我們可以主宰自身的行為,面對問題時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引發不一樣的結果。面對大自然,我們能夠利用不同的方式主動改變周遭的環境。

 

但是這樣的自我意識卻使我們與自然之間不再合而為一,察覺到自身是獨立於自然之外的存在,然後很快地我們發覺自己與大自然相比是如此的渺小而微不足道。更可怕的是,我們意識到必須面對死亡,即使努力逃避也無法改變這個結局,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產生懷疑,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社會階級帶來穩定

 

人類的個體生存能力相對於其它的動物相當脆弱,獨自面對大自然的生存機率不高,因此演化成社會化的物種,每個個體在社會當中擁有自己的角色,穩固的社會有助於我們擺脫獨自面對大自然時的渺小與無力感,甚至可以在日常的規律生活中,忘卻終將到來的死亡。

 

古代和中世紀的社會裡都充滿階級與血統的分類,個體在社會上的位置大多取決於出身,後天的努力能夠改變的極為有限,大部份都是父親是農夫,兒子就是農夫;父親是鐵匠,兒子十之八九就會繼承父業。我們勤勤懇懇的每天扮演自己的角色,像個螺絲般的生活在群體之中,人生當中的選擇極為有限,除了少數含金湯匙出身的特權階級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庸庸碌碌過完一生。與其思考未來,不如在當下享樂就已經足夠,這是從古至今大多數時間裡,人類的生存方式。

 

資本主義帶來詛咒

 

這樣的生存方式在工業革命之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資本主義讓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大的變革,階級和血統被打破,社會階層的流動變成可能,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再穩固。上層階級因為血統不再成為理所當然的優勢,擔心自己的位置不保而恐懼害怕,下層階級為了改變出身而必須加倍努力,時間變成可貴的資本,分分秒秒都必須善用,成功的話就能擠身上層階級。

 

無奈大多數的人卻因此陷入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副產品─更深的貧富差距。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變得不再固定,原本穩固的人際關係變成無所不再的競爭關係,人類從此必須獨自面對社會和經濟的變動,就像在荒野中孤身一人面對大自然一樣,重新感受到自身的藐小及微不足道,並且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目的

 

近代資本主義改革之後,人類擁有了真正的自由,免除外在權威的束縛,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但是相對的,這種自由也帶給人們孤獨、焦慮與無力感。在擺脫禮教束縛的同時,卻也切斷了人與他人之間的連結,原先只需要在有限的範圍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現在卻必須獨自一人面對外界的世界和變革的社會,無論人生的成功或失敗都是自己造成的。文明越高度發展,人際關係就越來越疏離,社會上的人們得到精神官能症的機會就越高。自由,帶給人們的,究竟是一項禮物還是詛咒呢?

 

逃避自由

 

人類的本能會試圖逃脫名為自由的詛咒。其中的一個選項為宗教信仰。基督新教的教義在於承認自身的微不足道,全心全意的信仰上帝。放棄個人的意志,完全順從上帝,創造出一個名為上帝的權威,放棄自我的自由,就能夠從強烈的不安中重獲平靜。

 

第二種可能,則是為獨裁者所利用,德國的納粹為什麼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控制大多數的國民一起做出幾近瘋狂的行徑,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在於面對經濟崩潰而感到強烈不安的德國人民,主動放棄了自身的思考,服從於權威的領導,藉由迫害一個共同的敵人﹝猶太人﹞來加深自我群體的認同。但這並沒有解決造成不安的根本原因,更沒有辦法達成實現自我潛能的渴求,僅是暫時解除痛苦、逃避現實而已。

 

找回積極的自由

 

那麼在民主的社會當中,該如何緩解自由帶來的副作用呢?人們往往不清楚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究竟是自己內心真心想達成的願望,或者只是滿足社會或他人給予自己的期待。我們往往努力「扮演好他人所給予的角色」,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唯有了解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情感,才能擁有真正的安全感。

 

「積極自由」在於個人自發性的展現出完整且健全的人格。真正的關鍵在於自發性的行為本身,而非成果─一種稱為「成功」的虛幻幸福。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生命活動本身。唯有人們能夠將社會與經濟環境附屬於個人幸福的目標,擺脫身為社會中一個機械化的小齒輪這種無力與絕望感,每個人能自發性的體現個人自我,民主自由才有可能戰勝極權體制與虛無主義。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