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閱讀】《你在渴求什麼》心靈滿足就不會再一直吃了

還記得大學時到家醫科的體重管理門診見習,
老師解釋為什麼稱作「體重管理門診」而非「減肥門診」。
因為減肥總是會復胖,甚至越減越肥,
唯有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增加體重,認清自己生活習慣的缺失,
並且徹底地矯正後,才能夠不再復胖,
這就是學會「管理自己的體重」而不僅僅是「減肥」了。

本書的作者用更多的面向來討論減重這件事,
當中包含了內分泌學、營養學、心理學,還有印度哲學,
試圖更全人地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是一名醫師,
醫師能夠踏出自身的專業而去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是很不容易的,
因為醫師對於醫學以外的知識往往很缺乏,
而且關心病人的諸多面向會多花很多時間,
但是心理總是影響生理,這是全人醫療無法迴避的部份。

為什麼我們會攝取過多的熱量導致發胖?
生活習慣不良的原因可能源自於內心的不滿足,
因為對生活的不滿意,所以用吃來發洩心情,
現代生活的各種壓力,讓我們不知不覺吃下更多的食物,
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和臃腫的身體,
卻讓我們更不快樂,產生惡性的循環。

這也是為什麼節食往往沒有用,
因為這讓一個人從:悲傷、寂寞、不開心;
變成了:悲傷、寂寞、不開心,而且餓的要死!
節食又引發了身體面對飢荒時的反應:
激發食欲、不停屯積,節食後反而吃的更多!

於是作者認為首要的就是要讓自己徹底察覺「吃東西」這件事,
什麼時候餓、什麼狀態是飽,
感受吃東西這件事以及帶來的滿足感,
而非不知不覺的狼吞虎嚥。

感受每樣食物的味道,充滿酸甜苦辣鹹澀的風味,
不偏頗任一項味覺,才能攝取到最均衡的營養,
只在餓的時候吃,八分飽的時候停下來,
最簡單的事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後面有大半的篇幅在改善暴食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快樂。
這本書不僅講減重,也講心靈成長,
我也挺好奇出版後要放在健康新知,還是心理勵志。
(博客來是放在心理勵志)
阿對了,最後面還有一些食譜呢...

透過覺察、冥想,完成一些簡單的評量表,
了解心靈滿足需要什麼養份,
如何能讓自己感到平安、快樂、幸福。

有時候真的會忽略掉這些幸福的成份呢:
1. 物質的安全感,擺脫貧窮。
2. 著重今天、當下的快樂,而非未來。
3. 與所愛的人保持聯繫,而非視關係為理所當然。
4. 沒有身體的病痛和心理的疾病。
5. 無論發生好事還是壞事,都不會讓心情遠離基準線太久,
   該追求的是一種長期平穩滿足的狀態。
6. 幸福主要仰賴個人的選擇,而非先天或後天環境。

馬斯洛的五階段需求理論在這裡再度被提起:

1. 生理需求 (吃喝拉撒睡)
2. 安全需求 (逃離戰爭、天災、疾病)
3. 社交需求 (滿足被愛和歸屬感)
4. 尊重需求 (追求稱讚與尊敬)
5. 自我實現需求 (追求自我成長)

時時停下來檢視自己的心靈缺乏了哪一塊,試著補足它
就不用一直吃食物來填補內心的空洞了,
心靈,和身體,必須一起健康才行呢!

其它相關:
【閱讀】《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正視內心的聲音,才能找到幸福
【閱讀】《圖解人際關係心理學》原來周遭是這樣運作
【閱讀】《道德部落》追求更大的善
【閱讀】《用經濟學改變世界》12位經濟學家的智慧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