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凝視死亡》(下) ─ 如何好好活到最後

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Being Mortal :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作者: 葛文德 Atul Gawande / 譯者: 廖月娟



治療的停損點

衰老的終點即為死亡,但是現代醫學使得衰老到死亡的過程變得更為漫長。醫療的進步使得醫生們永遠有下一步的治療可以做,呼吸衰竭可以插管使用呼吸器、腎臟衰竭可以洗腎、無法消化食物可以使用全靜脈營養。但是醫生和家屬變得不知道何時可以停手,直到病人全身插滿管子為止。

在現代醫療環境下,醫生和病人及家屬在某個時間點討論死亡,變得相當重要。當醫生對於病患的治療已經不是以「痊癒」為目的,而是以「緩解」為目標時,就應該要知道病患已經往一條不可逆的方向前進了;而當患者的身體開始變差,像是走路會喘、進食減少、躺在床上的時間開始變多,可能無法再承受更多治療時,醫師應該要意識到病患的生命終點已經不遠了,而這個時候就應該和病患討論死亡。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凝視死亡》(上) ─ 如何面對衰老


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Being Mortal :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作者: 葛文德 Atul Gawande / 譯者: 廖月娟



當你年老的時候,想要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傳統的台灣人,多半想要和兒孫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需要的時候也有人照顧。但是在現代社會,都市化讓小家庭越來越多,三代同堂的機會越來越少,傳統的家庭觀念逐漸被打破。台灣的社會隨著高齡化,勢必會像日本、歐美一樣,老人們多和伴侶住在一起,或是一個人住。

隨著年齡增長,到達某個時間,總會需要有人照顧。一開始往往是由老伴照顧,但總是有個極限,因為老伴自己也會逐漸老去。一旦到了那個需要照顧的時間點,往往是家庭需要面臨決擇的時候 要不要去住養老院?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土地正義》─被掩蓋的土地改革和土地徵收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作者:徐世榮


「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在小時候念的歷史課本裡,描寫成國民黨帶給台灣的美好政策,迎造出打破地主壟斷、小農安居樂業,接著銜接到經濟起飛的美好景象。奇怪的是,這些土地改革剛好就寫在二二八事件後面,年輕的我讀到了也不禁覺得奇怪,怎麼幹盡壞事的政府搖身一變就成了專做好事的政府了呢?

任何事件都有其歷史脈絡。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大陸丟去了大半江山,而將這一切奪去的共產政府,就是以土地改革者自居。為了和共產政府角逐土地改革的先驅,國民政府背負著一定要成功的壓力,於是在台灣強行推動土地改革。可想而之,急就章的政策,註定要產生許多弊端和悲劇。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窮人的經濟學》窮人為何難以翻身?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作者: 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 Banerjee, 艾絲特‧杜芙若 Esther Duflo
譯者: 許雅淑, 李宗義


這本書可以有個更加淺顯的名稱─「窮人和你想的不一樣」。許多政府與組織總以為實施了某一些政策或補助之後,窮人們就會乖乖的照著做,然後達到預期的目標,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為什麼不吃飽一點?

研究指出,如果農夫能夠多攝取一些熱量,那麼在田裡的產出就會顯著增加。﹝以下指的都是每天花費少於一美元的人民﹞但吊詭的是,即使這些農夫的收入增加了,他們所攝取的熱量也不會增加。

為什麼他們不吃飽一點好上工呢?原因是他們如果手頭上多了一些錢,會選擇買美味一點的食物,或是買一些奢侈品。他們選擇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一定是從旁人的觀點來看他最需要的東西。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認為窮人應該要少生幾個孩子、然後盡可能供養小孩上學、用我們教他們的方式預防疾病...但常常他們都不照著做。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高敏感是種天賦》喜歡獨處卻容易討厭自己

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
作者: 伊麗絲‧桑德  Ilse Sand / 譯者: 呂盈璇


「期待卻又排斥聚會的奇怪心情」

明明很期待與朋友的聚會,但是到了接近約定的時間,卻提不起勁去參加;勉強自己出門了,真的見到朋友時聊得很高興,這時突然覺得出門真是太好了;但是一兩個小時過後,卻發現自己很疲倦,希望可以早點結束離開。

感謝這本書的出現,讓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並非特異,而有許多夥伴,而且被歸類為一類人─「高敏感族群」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公司的品格》台灣的公司治理出了什麼問題?


公司的品格:22個案例,了解公司治理和上市櫃公司的財務陷阱
作者: 李華驎, 鄭佳綾


唯有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為了找出適合台灣的教案,而分析各種財經事件,才能夠完成這本宛如警世寓言的書,真正反映出台灣公司治理的嚴重問題和弊病。

這本書裡頭描述許多的許多案例,都顯示出台灣許多公司的經營層都很「不受控制」,即使掌握的股權不多,也能夠在公司裡呼風喚雨。

他們有的進行高風險的投資和購併,反正若有重大損失也是所有股東承擔;有的修改公司規章,將董事或是經理人的薪水大符提升,專養肥貓,但是公司虧損時卻不用負責;

有的大搞關係人交易,用旗下子公司高價買入母公司資產,差額收入自己的口袋而掏空公司;有的將公司裡最賺錢的部門切割出來成立子公司,然後大買子公司的股票,將到口的肥肉一口咬走;

有的為了撼衛經營權,用公司的錢操作股票,擊退外來的侵略者,但是買股虧損卻由公司買單;有的慷他人之慨,用公司的錢大搞慈善,卻高掛自己的名字...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決戰熱蘭遮》─ 一場十七世紀東西方勢均力敵的大戰


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
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
作者: 歐陽泰  Tonio Andrade / 譯者: 陳信宏


「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占領台灣」,這是台灣人從小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故事。即使是在「認識台灣‧歷史篇」裡的篇幅也不長,大致來說就是鄭成功在中國對抗清庭的戰事不順,於是轉進台灣,趕走已經經營數十年的荷蘭人,據有台灣當成反攻的基地。

這樣一段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經由「決戰熱蘭遮」這本書,我們得以放在世界史的架構來看這件事,然後赫然發現,其實鄭成功是做了一件不得了的事!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參拾


三十歲這個階段,對於人生來說,是個認清現實的時刻。認清「原來自己真的是一個普通人」這個既平凡卻又殘酷的現實。

青少年時的自己,總相信自己是特別的,是帶著某個特殊的使命來到世界上,課外讀物喜歡看些偉人傳記,心想著有為者亦若是。但是十幾年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