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閱讀】《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正視內心的聲音,才能找到幸福



原來,我們無法順利和他人交往、時常感到不安,甚至無法坦然接受別人的好意,
很有可能是因為童年的時候,撒嬌的慾望沒有獲得滿足,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姑且不論書中這樣的說法到底有多少根據,但不可諱言的,
內心不安的人,總是有顆玻璃心,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
換句話說,總是期待從他人身上得到些什麼,從別人口中得到讚美,
彷彿自己的內心總是得不到足夠的養份,非得從別人那裡獲取一樣。

內心撒嬌的慾求沒有獲得滿足的人,還有許多的變型體:
妻子說了一句無心的話就大發雷霆的丈夫、
對於成熟男性的追求視而不見,卻總是被花言巧語欺騙的女人、
堅定相信自己有著模範父母,卻總是被頭痛困擾的人、
總是問孩子愛不愛自己的父母...

書本裡花費很大的篇幅,其實就是在反覆的說服讀者,
請正視自己的內心,當中可能有從童年就留下來的病根:
總是覺得受到別人指責、總是想要依賴別人、老是缺乏信心、
總是因為別人沒有達到你的要求,而暗自自己發脾氣的人
別人總是誇你家庭美滿,但其實你一點也不開心的人...
其實可能你的心中已經悄悄的生病了,如果繼續否認它,日子就不會變好!

其實本書反反覆覆的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件事而已,
正視自己內心的問題,坦然接受他,才可能改善目前的處境,
於是才能夠進入最後的第七章--「一切就從珍惜自己開始」
「適度表達想要依賴別人的心情」、「培養純真的情感」、
「別人就只是別人,並不具有傷害你的能力」、
「成為一個樂於接受他人好意的人」、「愛自己是唯一的真理」

作者從親子、朋友、愛情等等面向闡述心理不平靜的原因,當中也有很多佳句:

「別人喜歡你時,雖然不表示他連你的缺點都喜歡,但表示他接受你的缺點,
且依然喜歡你,所以就算有缺點,也不需要討厭自己。」

「所謂的被愛是,即使你什麼都沒做,對方還是對你很滿意。」
<--這是多麼幸福的定義,不是嗎?

「真正親密的關係,是要彼此擁有自己的世界,各自在這個世界體會幸福感,
然後擁有共同的世界。」

「『無感』是自我防禦的表現,是已經不用這種方式就活不下去的徵兆。」

如果你和我一樣小時候因為個性或環境的緣故,
無法順利說出自己想要去哪裡玩、想要吃什麼、想要什麼玩具,
沒能成為一個成功撒驕依賴別人的小孩;
長大後發現自己自信心低落、人際關係無法順利展開,甚至容易莫名其妙生悶氣,
那麼你也很適合閱讀這本書。

1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