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Being Mortal :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作者: 葛文德 Atul Gawande / 譯者: 廖月娟
衰老的終點即為死亡,但是現代醫學使得衰老到死亡的過程變得更為漫長。醫療的進步使得醫生們永遠有下一步的治療可以做,呼吸衰竭可以插管使用呼吸器、腎臟衰竭可以洗腎、無法消化食物可以使用全靜脈營養。但是醫生和家屬變得不知道何時可以停手,直到病人全身插滿管子為止。
在現代醫療環境下,醫生和病人及家屬在某個時間點討論死亡,變得相當重要。當醫生對於病患的治療已經不是以「痊癒」為目的,而是以「緩解」為目標時,就應該要知道病患已經往一條不可逆的方向前進了;而當患者的身體開始變差,像是走路會喘、進食減少、躺在床上的時間開始變多,可能無法再承受更多治療時,醫師應該要意識到病患的生命終點已經不遠了,而這個時候就應該和病患討論死亡。
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不應該在醫院裡,身上插滿管子的度過,而是應該完成自己的心願,在親人朋友的圍繞下度過。「治療的停損點」判斷不是那麼容易,也應該由醫生及病人共同來決定。
到底該不該接受手術?
疾病如果不治療會惡化,但是手術可能有副作用,那麼到底要不要接受手術?這是病患常有的疑問。比方說頸椎長了一個腫瘤,如果放著不管,腫瘤長的太大可能會壓迫神經讓四肢癱瘓;但是手術如果失敗的話,也可能會使四肢癱瘓,如何決定是個兩難。
試著用一個方式來思考吧:如果對於疾病惡化的擔憂,大於對手術副作用的擔心時,那麼就接受手術吧。若是前者只大於後者一點點,那麼也可以選擇治療效果沒有那麼好,但是副作用也相對較小的手術,像是只將頸椎後方的骨頭打開,但並不直接切除腫瘤的減壓手術。
峰頂—結尾理論
心理學家做了一項調查,我們回憶一段經驗很美好和很糟糕,取決於那段經驗最好(最糟)的時刻,還有結尾的時刻。病人如果接受一項治療,比如說縫合傷口,即使中間很痛,但是只要最後結束前比較不痛,那麼日後這段經驗回憶起來,就沒有那麼糟糕。如果從頭痛到尾的話,那麼日後回憶起來就會非常糟糕。
這樣的理論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決定究竟要接受哪些治療。重點在於,我們該如何讓生命的終點不要那麼糟—
《凝視死亡》(上) ─ 如何面對衰老
延伸閱讀:
「我要回家」─ 最後的願望還是絕望?
死亡,在我眼前發生的事
重症醫師的血淚告白
《你在渴求什麼》心靈滿足就不會再一直吃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