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政治經濟學的通識課》(上):經濟受制度影響,制度由政治決定


政治經濟學的通識課:思想家講堂:近代國家興盛或衰落的51個課題
作者: 黃琪軒


這是一本中國人寫的書,看的時候難免會用有色的眼鏡來看待,擔心作者會為了政治而服務,抹黑資本主義,試圖引導讀者做出共產主義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的結論,或是美化中國政府的一些作為,但是文章裡的論點極具說服力,而且資本主義本身確實存在許多的弊病,藉由他人之口說出來,仍然有許多可以借鑑的地方。


一、 古典自由經濟主義


人的「理性」「自利之心」推動著經濟的發展,每個人都為了圖利自身而努力,同時卻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不要過度干涉,最好放任其自由發展,才能取得整體的最佳利益。


但是全然放任就是好的嗎?如果放任自由經濟發展,很快的經由競爭之後會剩下數個商人形成寡占,這時候他們不會選擇拼個你死我活,而是坐下來好好談,進而形成「壟斷」,而這又會使大多數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所以政府需要制定良好的制度,防止壟斷的發生。經濟發展不僅需要理性的個體,還需要「競爭」的環境,才能夠提升效率,創造繁榮。


「分工」能夠使生產效率顯著的提升,但如果貨品賣不出去的話,製造的再多也沒有用。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首先發生在英國?原因是英國人積極發展海上貿易,開發海外市場,為自己國內製造業過量生產的貨品找到出口,進而為生產效率的提升提供誘因,摧生了工業革命。


推動海外市場,和軍事離不開關係,英國之所以能夠暢行無阻的推行海上貿易,原因就在於他們擁有強大的海軍,在世界各地佔領了廣大的殖民地,將其做為海外市場。政治、軍事、經濟之間是密不可分的。


二、 新自由主義潮流


唯有在「自由經濟」的運行之下,才有可能發展「民主」「法治」。相較之下,「計畫經濟」「獨裁」的溫床,少數的專家掌握了分配的權利。民主會使計畫經濟難以迅速做出反應而被弱化,久而久之權力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而專家在做決定時考慮的並不是整體的進步,而是分配給各個利益團體好處,在這樣的狀況下,法治也蕩然無存了。自由主義並非完全的「自由放任」,自由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需要政府積極促進競爭,為一個競爭的市場制定出良好的規則,但不能夠干預市場的運行。


自由主義雖然主張政府不應該過度干預人民的生活,人民會理性的做出對自己最適當的選擇,但是在某些照顧弱勢的領域裡,政府卻不能不進行分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年金」「醫療保險」,這決定了人民在老年、失業、生病時,能不能夠得到最基本的照顧。歷史證明,在經濟大蕭條時,能夠提供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醫療照護的國家,往往能夠復甦的比較快。保持身心健康就是重新開始最重要的本錢。


三、 理性選擇的政治經濟


民主政治容易培養出一批「理性無知」的選民,因為選舉的票數很多,自己的一票影響是微乎其微,因此不出門投票可以說是更為理性的行為,甚至於省下力氣,不用去了解這些候選人和他們的政見。可以說「無知」是這些選民「理性選擇」的結果,但整體來說卻傷害了民主制度。最終仍然會有一批選民基於對於民主的責任感而去投票,畢竟若太少人去投票,不喜歡的候選人可能就會當選,甚至大家都不去投票,民主制度就會崩潰。這就能夠解釋投票率為何總是這麼低了。


官僚系統總是傾向於越變越壅腫,因為節約對於官僚來說沒有好處。如果是私人企業,盈餘可以發獎金或是持續投資,但是官僚若產生盈餘卻只能上繳國庫,若是預算沒有花完的話,隔年就被刪減預算。官僚系統於是致力將預算投資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利益團體,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讓整個部門膨脹擴大,擁有更多雇員,同樣是增大影響力的好方法。其中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讓政府部門間展開競爭,試著提供別的部門所提供的服務,藉此能夠了解某項公共財的真實成本,但這個看似浪費人力的方法還沒見到真正在使用的國家。


「尋租理論」描述的是利用資源透過政治獲得特權,從而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損害,甚至高過租金獲得者的利潤」如果是透過生產致富,那麼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會獲益,但如果是透過掠奪致富,那麼就會損害社會上多數人的權益。例如國產車商透過立委將進口車的關稅提高,讓自己生產的車價格更有競爭力,獲得超額利潤的行為,就會損害普羅大眾的權益。但是多數人很難形成利益團體爭取自己的權益,上街頭抗爭的畢竟只有少數人,於是就成為了韭菜被利益集團收割。


同樣的弱勢也會發生在勞工的身上,公司的領導階級人數較少,較能夠達成共識展開行動,吃虧的勞工要團結起來卻有很多阻礙。消費者或勞工藉由少數人形成團體工會增加對於政府的影響力,是個比較有效率的作法。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