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凝視死亡》(上) ─ 如何面對衰老


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Being Mortal :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作者: 葛文德 Atul Gawande / 譯者: 廖月娟



當你年老的時候,想要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傳統的台灣人,多半想要和兒孫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需要的時候也有人照顧。但是在現代社會,都市化讓小家庭越來越多,三代同堂的機會越來越少,傳統的家庭觀念逐漸被打破。台灣的社會隨著高齡化,勢必會像日本、歐美一樣,老人們多和伴侶住在一起,或是一個人住。

隨著年齡增長,到達某個時間,總會需要有人照顧。一開始往往是由老伴照顧,但總是有個極限,因為老伴自己也會逐漸老去。一旦到了那個需要照顧的時間點,往往是家庭需要面臨決擇的時候 要不要去住養老院?

大部份的人一想到養老院就避之唯恐不及,害怕的不僅是空氣中的一股尿騷味,或是髒亂的環境,這些都可以經由管理來解決;但真正最可怕的,是一旦入住養老院之後,將喪失自我掌控生活的權力。

在養老院裡,就像學校或軍隊一樣,起床的時間大家都是固定的,吃飯和洗澡的時間也是固定的,每天都由照服員按表操課,不願意也不行。這對於過慣了自由生活的老人來說,是極度難以忍受的,無論養老院裝潢得多麼溫馨,那裡永遠也不像一個家。

是不是能夠有別的選擇,能夠讓老人們又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又能夠適時的獲得幫助呢?有一個想法是「輔助生活住宅」,或者有個更平易近人的名稱「老人公寓」。顧名思義這是一座供給老人居住的公寓,差別在於他們還有照顧的功能。

只要老人們能夠生活在一間屬於自己的獨立公寓裡,能夠自由決定屋子裡的擺設,而且決定每天的行程規畫,甚至自己決定要不要養寵物,那麼這座公寓對於老人而言,就更像一個家。

「輔助生活住宅」需要有一群雇員,能夠隨時回應老年住戶們的需求。對於輕度失能的老人來說,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可能是房屋修繕、家電維修和日常採買;對於中度失能的老人,他們可能需要居家清潔、送餐服務以及幫忙洗澡等等。

只要有人能夠適時提供應有的服務,就能延長這些老人們留在「家」裡的時間,直到重度失能,需要24小時看護服務時,才需要轉到養護之家。對於老年生活的幸福感來說,沒有比待在家裡更重要的了。

這樣的制度,在美國已經有部份地區實施了,在台灣有可能實現嗎?在連公宅都嚴重不足的台灣,連一般人的居住正義都還沒有辦法顧全,老人們的居住正義,似乎仍遙遙無期。


延伸閱讀:
「我要回家」─ 最後的願望還是絕望?
重症醫師的血淚告白
《病房裡的意外發現-重新認識醫學法則》因為不確定所以美麗
《你在渴求什麼》心靈滿足就不會再一直吃了
死亡,在我眼前發生的事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