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閱讀】《圖解人際關係心理學》原來周遭是這樣運作


這種實用書籍其實沒有什麼心得,就是一些筆記。
-----------------------------------------------------------------

內在控制型人格: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可以決定結果,
                                主動積極,但也容易陷入完美主義和過度努力。
外在控制型人格: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外在的因素,
                                被動依賴,但也比較不會鑽牛角尖。

(人定勝天與隨波逐流)
-----------------------------------------------------------------

A型人格:對於達成目的有強烈的欲望,精力旺盛的行動派
B型人格:我行我素但是個性溫和,不具攻擊性
C型人格:認真犧牲、忍耐力強,還不忘體貼他人,乖寶寶類型

A型人格容易產生壓力,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是B型人格的兩倍
C型人格容易累積負面情緒,罹患癌症的機率比別人要高

(衝的快也死的快;老是當好好先生,忍到最後肯定會生病)
-----------------------------------------------------------------

馬斯洛的五階段需求理論

生理需求 (吃喝拉撒睡)
安全需求 (逃離戰爭、天災、疾病)
社交需求 (滿足被愛和歸屬感)
尊重需求 (追求稱讚與尊敬)
自我實現需求 (追求自我成長)

滿足下一階層的需求之後,就會往上追尋上一層的需求,
若是發生變故(像是生病),就會退回某一階段,再重新前進。

(睡不飽的時候,一切免談!)
-----------------------------------------------------------------

博薩德法則

對方與自己在物理上的距離,和心理上的距離成正比,
只要能在物理上接近對方,就能縮短與那個人心理上的距離。

(宅宅們衝阿!?)
-----------------------------------------------------------------

身體形象邊界

身體形象與外在世界的分界線。
身體形象邊界明顯的人,通常比較有自信,反之則常常感到不安。
這層邊界往往與穿著有很大的關係,
心理感到不安的時候,試著穿上高級的衣服,就能提升形象與自信。

(只好再多買幾件衣服了)
-----------------------------------------------------------------

好意的回報性

如果有人向自己示好,自己在心理上也會向對方抱持好感,
免費的最貴,可能到後來買的更多,
但要小心的是,如果收到難以回報的好意時,只會感到強烈的負擔及壓力。

(藥商的好意,終究會改變醫師的選擇)
-----------------------------------------------------------------

比馬龍效應

上司信任下屬並且給予期待,下屬就會表現的更好以回應期待。

(真實版本:上司很信任下屬,然後下屬就累死了)
-----------------------------------------------------------------

林格曼效應(社會惰化)

集團裡的人數越多,效率就越差,
「反正我不做,也有別人會做」個人存在感變得低落,
原本積極發表意見的人也變得只會追隨全體的意見。

(難怪都要搞小團體才會有存在感)
-----------------------------------------------------------------

青鳥症候群

人們在面對多元化的選擇時,心中的欲望也隨之高漲,
永遠覺得有更好的選擇,於是不知足的尋尋覓覓,只為了找到理想的事物,
最終落得迷惘又不知所措的下場。

(選擇越多,不一定越幸福,有時候沒得選反而更容易感到滿意)
-----------------------------------------------------------------

身心俱疲(Burnout)症候群

在一個人生或工作階段之後,感到全身精力用盡,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
好發族群是:工作認真、責任感強、容易沉迷、完美主義、醫療社福行業。

(全都中了...難怪每天都在Burnout)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