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決戰熱蘭遮》─ 一場十七世紀東西方勢均力敵的大戰


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
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
作者: 歐陽泰  Tonio Andrade / 譯者: 陳信宏


「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占領台灣」,這是台灣人從小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故事。即使是在「認識台灣‧歷史篇」裡的篇幅也不長,大致來說就是鄭成功在中國對抗清庭的戰事不順,於是轉進台灣,趕走已經經營數十年的荷蘭人,據有台灣當成反攻的基地。

這樣一段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經由「決戰熱蘭遮」這本書,我們得以放在世界史的架構來看這件事,然後赫然發現,其實鄭成功是做了一件不得了的事!

十七世紀的荷蘭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那是荷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的荷蘭脫離了西班牙的統治,發展成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與科技大國。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個股份公司,籌集舉國市井小民的錢財來發展史上第一個跨國大企業。發達的造船業讓他們能夠製造出當時噸位最大的船,荷蘭人成為了「海上馬車伕」,大量的荷蘭商船航行在海面上,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海洋帝國的地位。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前往亞洲的貿易路線,並在南非、印度、印尼、台灣等地都設立了殖民地。

當時荷蘭的海軍更是舉世無雙,擊敗了西班牙的艦隊成為了世界新的海洋霸主。荷蘭的戰艦不僅噸位大,又能夠逆風航行,更可怕的是艦側搭載了數十門大砲,是當時海上最強大的武力。

那麼當時的中國呢?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估計,明朝晚期中國的經濟及科技實力仍然很強,十七世紀初期的萬曆年間,甚至迎來一個多元奔放的時代,並且在東北亞的區域爭霸中戰勝日本。仔細研究會發現,明朝末年其實不是什麼凋敝衰亡的時代。但是小冰河期所帶來的洪汛與乾旱,連年天災使得十七世紀成為世界最多紛爭的年代,同時也壓垮了明朝。

我們總以為武器革命是始於西方,中國人發明火藥之後只用來放煙花,並沒有拿來製造武器,但這顯然是錯誤的。從明朝初年起,就有火器的記載,在萬曆朝鮮之役,中國之所以能夠戰勝日本,主要就是靠火砲造成的對方巨大的傷害。

僅管火器時代中國發展的比西方更早,但是中國不像歐洲有如此密集的國家和軍事衝突,而且中國人千年來靠著東亞的季風,順風航行於東方的海面發展貿易,沒有出海遠洋的誘因,於是逐漸陷入停滯不前。相反地,歐洲人經過文藝復興,之後迎來地理大發現,為了克服遠洋的航程,研發出即使逆風也能航行的帆船,並且從密集的爭中開發出先進的火槍、大砲和火器時代的戰法。

即使如此,中國人也沒有坐以待斃,沿海民眾熱衷於打撈西方的沉船,並且仿造船上的大砲。從書中鄭成功與荷蘭人諸多戰爭的描述可以發現,雙方很多時候是拿大砲在互相轟炸的,而且鄭軍的命中率不下於荷軍。鄭成功的唐船雖然破壞力比不上荷蘭人的戰船,但是經由戰術的運用和順風航行稍快的優點,也成功贏下幾場海戰。

回到十七世紀的東亞海上,鄭成功繼承他父親鄭芝龍的勢力,也就是一群走私商人和海盜的集團,利用歸順明朝得到的特權發展海上貿易。書裡的描述寫道,鄭芝龍的東亞海上集團的營收,其實比荷蘭東印度公司還要高,實在令人咂舌。

明朝迎來遽變,清朝入主中原,鄭成功選擇成為明朝的遺族、海上飄搖的一方,卻要來挑戰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海洋殖民帝國─荷蘭。

從帳面上的數字來看,鄭成功帶了兩萬兵馬進攻台灣,揆一在熱蘭遮城所擁有的人馬不滿兩千,而且整整固守了九個月,鄭軍的傷亡也是荷軍的十倍以上,贏的似乎不甚光彩。但從實際內容來看,鄭軍克服火器和船隻科技和性能的落差,在多次城外交戰中戰勝了荷軍,將他們困守在熱蘭遮城之內數個月,最終能夠獲勝,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荷蘭人相對於鄭家軍最大的優勢,其實是那座文藝復興式的城堡─熱蘭遮城,城周四角突出互為掎角的設計,搭配近代的大砲,能夠發揮出無比的威力,讓攻城者付出極大的傷亡。唯一能夠攻陷城池的方法,就是建造一座不亞於這座堡壘的攻城工事,才能夠取勝,但鄭成功直到最後經由對方叛軍的提醒,才了解到這一點。

整場戰事最大的轉捩點,發生在來自巴達維亞的援軍到來的那一刻,鄭軍的封鎖無力,台灣本島的糧食又無法繼續支持鄭成功的大軍,進攻台灣幾乎要功敗垂成。最後鄭成功如何扭轉頹勢,就有待讀者自己去書中發掘了。

相較於十九世紀東西方那慘不忍睹的交戰過程和一面倒的戰爭結果,這場十七世紀的戰役仍堪稱勢均力敵,雙方無所不用其極只為了求勝。從這場戰役我們可以得知,東西方科技的明顯落差發生在更晚近的時期,也就是十八十九世紀,到了這個時候,差距就真的一去不回頭了。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